您的 位置: 中医医学研究 >> 论文论著 >> 正文

复肝汤加味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

作者:吴锡荣医师 阅读:3823

银川学术交流会大会专题报告题目
《复肝汤加味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

浙江瑞安市林溪乡吴三益仁堂(325006吴锡荣 陈锡和 张晓迁合著)

   摘要  慢性肝炎是内科的疑难症之一,若失治误治,可出现多个器 官的损害。笔者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,自拟“复肝汤”临证辨证施治,强调扶正祛邪,治愈了上万例慢性肝炎病人。现就治疗情况报告如下。

   关健词   复肝汤   扶正祛邪   辨证施治

    慢性迁延性肝炎属祖国医学“疫毒范畴”,发病率高,流行面广,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,失治误治,往往迁延难愈,甚则转化为肝硬化、肝癌。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,必须谨守病机,先期所因,不失时机,辨证施治,合理用药,多能康复治愈。

一、       辨证求因  明确归属

    肝炎的病因可归属于下列几个方面:1、感染湿热邪毒  失治或误治后,致使湿热羁留、难分难解、湿热邪毒留连不去,中焦气化不利,脾经湿热蕴伏于中州,症情夹杂,难以速效,致使病情迁延难愈。

    2、劳逸不当,将息失宜  肝属刚脏,性喜和顺,过劳伤体,肝病会借机而发。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曰:“肝者罢极之本”。即是说劳逸对肝病影响极大。若急肝恢复期忽视休息或急于操持家务,则易迁延为慢肝。

    3、食欲不节  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曰:“食物中精微物质的消   化、吸收、贮存、转化、都与肝有密切关系。若在急性肝炎恢复期,因胃纳不馨而逐渐减食,致使摄入过少,水谷精微不足以养肝,更不能灌溉五脏六腑,营养乏源,病情难以康复;也有恣食甘美厚味,酿湿生  痰、阻遏中州、导致肝病缠绵不愈。

    4、七情郁结  肝主疏泄,性喜条达。有的患者患肝炎后,精神刺激过大,忧郁恼怒过度,劳伤心脾,致使肝病经久不愈。

    5、医源性传播  患者诊疗时用了消毒不合格的注射器,手术器械、针刺针、针刺采血、针刺预防接种、输入带毒血液、用肝炎病人用过的饮具、餐具等直接传播肝炎而转化为慢肝。

    还有其它如长饮酒者,妇女适逢妊娠期者、年高体弱和房劳过度者常使肝炎迁延不愈而转化为慢性肝炎。

二、谨守病机   纤毫勿失

    慢性肝炎,大多数患者都有乏力、纳呆、情绪烦躁、胁助胀痛、便秘、溲黄。临床见证木壅肝腹、肢体困重,纳差大厌油腻、口粘、苦  臭、哎恶或低热、便溏且臭、尿黄短、舌苔黄腻、脉濡缓,治应清化湿热并和胃疏肝,用愈肝汤加金钱草、薏仁、川朴、茵陈、白花蛇舌草  等。如患者刘××,浙江省洞头县大门乡人,患肝炎1年余HbsAg(表面抗原)一直不转阴,ALT(谷一丙转氨酶)92u/L前后更医多次而未愈。证属湿热中阻型,以愈肝汤加金钱草15g,薏仁10g,川朴12g,白花蛇 舌草15g,茵陈12g,连服15剂而好转,后以愈肝汤加白花蛇草20剂而收功,随访3年,未见复发。

    4、脾肾阳虚  临床特征为全身乏力、腹大、胀满不舒、面色苍   白、胸闷、纳呆、肢冷或下肢浮肿,小便短少不利,大便稀溏或不畅,脉沉细而弦、舌质淡红、苔白、治拟健脾温肾,行气利水,用愈肝汤加山药、巴戟天、菟丝子、桑寄生加减。例如:王××,男,31岁,浙江省丽水市人1997年6月5日初诊,患肝炎两年,右胁痛、胁下胀满、面色苍黄,下肢浮肿、小便短少不利,辨证属脾肾阳虚型。曾在1996年用干拢素和磷甲酸等治疗稳定;1997年3月化验检查HBsAg(表面抗原)呈阳性、ALT110u/L用愈肝汤加山药12g,桑寄生12g,菟丝子12g,附片8g,干姜3g,苍术10g,大腹皮25g,车前子15g服1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,复 检时ALT12u/L、AST9uL、CCT12u/L,球蛋白32.4g/L。右胁痛基本消   失,二便正常,下肢浮肿消失,继用愈肝汤愈后。服15剂,诸症悉然。

  

    治肝病多年,始知查病当细,审证究源,辨证施治,治疗时方当专一、一旦见效,效不更方。

    (1)复肝汤中当归、黄芪、党参、冬虫夏草、柴胡、白芍、云   苓、丹参、黄精、灵芝、鳖甲均属益气活血药,有保护肝细胞、增强细胞免疫功能,扩管舒通和增强微循环作用,可阻止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和降低门脉高压。使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转,五味子能护肝降酶,临床应用降酶效果可达到85%以上。在使用五味子降酶时加用香附、桃仁等行气活血药效果更优。同时可巩固已取得的降酶疗效,以复肝汤加川穹、红花、远志、大黄等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,为肝病的向愈创造了条件。

    2)慢性肝炎常有湿困与阴虚同在问题,治疗时当谨慎从事,用 药应十分注意,利湿而不伤阴,养阴而不助湿;化湿用薏仁、青皮、猪苓、白茅根等;养阴用生地、麦冬、沙参、女贞子等。我认为导致以上矛盾现象的原因在血分,故常用大黄  虫丸,以作善后用,少量常服起到扶正祛邪、治病求本之效。

    3)治疗肝病中肝脾同病多见,张仲景教益“见肝实脾”我信而 有验。我治肝病不离肝胆,但又不拘泥于肝,而是在肝气的升降中下一定的功夫,常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。





 


版权所有: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会   电话:020-85583372   邮箱:m131411819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