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 位置: 中医医学研究 >> 论文论著 >> 正文

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探讨

作者:李伟贤 阅读:2280

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藤头市场东座17号  李伟贤

关键词  慢性肾功能衰竭,辨证论治,中医治法。
    慢性肾功能衰竭,《慢性肾衰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所致。是各种原发性,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最终归宿,抓住时机,着眼于延缓和防治肾小球硬化,根据不同阶段分期施治,灵活运用活血,祛瘀,化湿消痰,和中泄浊,注意纠正可逆因素,随机应变,才能取得较好疗效。

活血祛瘀

    肾小球硬化是大多数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肾脏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,其演变过程分肾小球肥大期(称1期),系膜硬化期(II期),血管闭塞期(III期)。这一过程绝大多数肾小球疾病进展到不可逆性的组织学改变,肾小球硬化引起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破坏,最终发展成肾衰竭,因此,延缓和防治肾小球硬化的病机在于瘀、湿、痰。瘀是构成肾小球硬化的重要物质,我们常用蔓荆子、地肤子、黄柏、蝉退、丹参、清热利湿,消肿解毒,去瘀,抑制纤维细胞增生,延缓或防止粘连形成。

化湿消痰

    以苦温燥湿,振奋脾阳之药为佳。慢性肾衰患者虽常见舌苔黄腻等湿热症,因其进入肾衰期后,湿浊,痰饮不能疏化排泄,郁而化热成毒所致,热处湿中,湿热蕴结,湿不去则热不清,湿去则热不能独存,仲景云: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。笔者临床治法上常采用:熟附子、肉桂、萸肉、丹皮等以温之,有湿重者加金钱草、桑白皮、苏叶、瞿麦,以疏通利湿解之。

和中泄浊,保护肾气

    慢性肾衰患者发病过程,往往具有恶心呕吐,纳呆,苔腻等中焦突出症状,这是因为湿毒潴留郁阻中焦,升降失常所致,由于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,此时,欲补其虚则益气之品容易壅塞气机,养阴之药则滋腻碍胃,且有助湿之弊,使湿热更胶结难解,故因虚而强进其补,脾胃功能更为呆滞,湿毒更甚,以致形成恶性循环,造成脾胃衰竭,水谷不进,病情急转而下,甚至不治,因此治疗当从顾护胃气着手,采用和中泄浊法,目的在于恢复脾的健运功能,使湿邪能去,浊毒得泄,阻止湿毒困脾,脾运日衰的不良后果。使病情得以逆转,笔者常以苦温燥湿,温下解毒法组方。以金钱草、黄柏、地肤子、桑白皮、熟附子、肉桂、益母草、矍麦、泽泻、木通等苦辛温并用,寒温相济,可达辛开苦降,升清降浊之功,临床应用,大部分患者均能收到很好疗效,不但恶心呕吐可除,纳食渐进,精神转佳,苔腻渐化,血肌酐,尿素氮逐渐稳定,并有不同程度下降,值得注意的是,和中泄浊法在应用时要贯彻始终,不可因症状改善而改弦易张,使用中病情反复,适当参与补益化瘀法等以提高疗效。

补虚扶正,分期论治

    慢性肾衰的发展过程是进行性的,由于正虚邪实,血肌酐增高,患者出现贫血乏力等症以化湿消痰加以扶正,宜补肾为主,采用金匮肾气汤适当加上北芪、蝉退、灵芝等,取得较好疗效。若病情发展至肾衰竭期、患者症状恶化,又如加上感染,心衰,水肿,高血压等,病势加重,宜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同治,随机应变;水肿严重,可适当给予五皮饮加金匮肾气丸,寒温相济,辛凉降浊之法。

讨     论

    慢性肾衰为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,病变波及全身各系统,临床表现多样化,以其为精神萎靡,神疲乏力,腰膝酸痛,食欲不振,恶心呕吐,夜尿频多,皮膨胀瘙痒,抽搐等症状,可归属中医虚劳,关格溺毒,水肿,腰痛等范畴,通过临床观察,笔者认为,脾肾衰竭,气血阴阳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基础,而湿浊癖血内蕴是脾肾衰竭所导致的结果。在初期多以正虚为主,随着病情的发展,邪实显得越来越突出,湿浊瘀血积聚日重,胶结不散,化热成毒,损伤正气,肾气更虚形成恶性循环,从而使本病不断进展恶化,尤其在中晚期阶段,湿浊瘀血更占据重要位置,治疗宜解毒化瘀,降浊为法,自拟解毒活血汤加减。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金钱草、桑白皮、地肤子、荆芥子、瞿麦、黄柏、苏叶、蝉退、连翘、干葛根、制大黄、制半夏、甘草。综观全方,清而不寒,降中有升,化瘀不破血,降浊不伤正,对慢性肾衰有良好的降低血肌酐,尿素氮水平,且能调节脂代谢紊乱,减轻尿蛋白。


版权所有: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会   电话:020-85583372   邮箱:m131411819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