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 位置: 中医医学研究 >> 论文论著 >> 正文

脂肪肝证治三要素及化脂舒肝丸

作者:刘昌尧 阅读:2110

脂肪肝证治三要素及化脂舒肝丸

主讲教授:刘昌尧博导

摘要目的:探讨脂肪肝中医辩证的理论机制与要点,“化脂舒肝丸”的药理效应临床应用。
方法:;依据中医辩证论治、整体调节的宏观理论,将脂肪肝证治概括为“肝郁”、“食滯”、“脾虚”三要素。分别论述其病理机制及辩证靶点。通过“化脂舒肝丸”的现代药理研究,探求其疗效机理与临床价值。结果:“三要素”均突出的论证了“痰瘀”是脂肪肝辩证的关键与焦点,阐明了“化脂舒肝丸”痰瘀兼治的疗效机理与内涵。结论:脂肪肝证治“三要素”是脂肪肝辩证的核心与论治之准则,而“肝郁”更是其中心与重点。“化脂舒肝丸”是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而确切的首选方剂,具有较强的临床优势。
关键词:脂肪肝    证治三要素   化脂舒肝丸
肝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只含有5%左右少量的脂肪,而因各种原因致使肝脏代谢功能障碍,肝细胞内过量的脂肪堆积,则产生脂肪肝(FLD)之临床病症。
然而,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,加之人们对膳食营养调配的科学性认识匮乏,以及运动量的减少等等,致使脂肪肝发病率不断攀高,呈快速上升、且有日渐年轻化的趋势,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。因此大力遏制脂肪肝的发生、发展,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,是当前中西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,势在必行。
目前现代医学以肝细胞脂肪性病变的微观理论来认识本病,而采取降脂、保肝和抗氧化等途径予以治疗,然其效果并不理想,停药后易复发;而且降脂西药多有一定的副作用,甚至会损伤肝脏。
中医学以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的宏观理念来认识、辩解及治疗。认为本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人体肝脾功能障碍,气血运行失调,痰浊,瘀血积于胁下,脉络壅塞不畅,久之而成。痰为瘀之渐,瘀为痰之变。虽有部分属湿热郁滞、肝肾阴虚所致,但痰瘀相兼为患始终是病变的核心和病机的关键。“痰瘀”学说的确立,为脂肪肝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,指明了治疗的靶点和准则。
笔者以上述中医之病理、病机为依据,将脂肪肝之证治概括为“肝郁”、“食滯”、“脾虚”三要素。尤其是“肝郁”,更是本病证治之关键和焦点。肝郁是痰瘀之所聚于胁下的病理基础,也是贯穿于脂肪肝始终的病理机制。分述如下:
一、“肝郁”是脂肪肝的病理基础和辩证核心
脂肪肝之病位在胁下,属肝。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即促进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,使无郁滞,若肝郁而失疏泄之职,调达之性,则气机郁滞,血络瘀阻,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。故朱丹溪云:“气血充和,万病不生,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,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。”此言之“郁”,实即指肝郁之“郁”,气滞之“郁”。木郁比克土。内经云:“土得木而达。”肝气不调,殃及脾胃;肝郁脾虚,又肝郁日久亦必化火伤精,炼精成痰而为患。肝藏血。即肝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。《血证论》曰:“肝主藏血……其所以能藏之故,则以肝属木,木气冲和条达,不致遏郁,则血脉通畅。”若肝之气血郁滞不畅,阻于脉络而生瘀血,则使痰湿、瘀血相互交结,痹阻肝络而致本病。另有情志失调,肝郁不达,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,食滞不化,碍于纳运,失之和降,亦可致脾胃功能障碍,而聚湿生痰,积瘀成癥。
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之基本病理是由肝脏的代谢功能障碍,过多的脂质堆积而成。然而,此“代谢之障碍”和“脂质的堆积”,以中医理论来辩解认识,显然均由于肝之疏泄失司,肝气郁结,血络不畅,痰瘀阻滞所致。郁乃瘀之渐,非郁不生瘀;痰瘀为患,责之肝郁。肝郁则食滞,肝郁必脾虚,肝郁生浊脂。肝郁既是致病之因,亦为患病之果。所以,“肝郁”当是贯穿于脂肪肝始终的病理机制。疏肝解郁,活血逐瘀亦当为其治疗之中心与重点。
二、“食滞”是脂肪肝重要的外因与条件
饮食自倍,脾胃乃伤。素食肥甘厚味,醇酒滋腻,日久则脾胃受损而失健运,水谷不化精微,蓄积体内转化为膏脂,充溢于肌肤,则现肥胖之证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曰:“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。”“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。”肥胖者必痰湿俱盛,气虚不运。痰湿浊脂过多,阻塞脉络,气机不畅,气血运行受阻而致瘀滞;痰瘀交结,聚之胁下,则现脂肪肝之证。酒为湿热之品,过饮必聚湿生痰,伤肝败胃,损伤肝细胞,破坏肝功能,产生酒精性脂肪肝。皆由食滞而为患。
另有多静少动,好逸恶劳,失于劳动者,均可使气血流行不畅,脾胃气机呆滞,运化失司,食滞不化。水谷精微输布、代谢障碍,便生膏脂、痰浊,滞于肌肤、脏腑、经络;导致气虚脾损,肥胖、臃肿、腹大;是产生脂肪肝的重要诱因与前提。故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云:“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。”《吕氏春秋》亦指出:“形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。”然气郁精阻必生痰,痰阻络塞则致瘀。故适当节食,调控食谱,勤于运动,对脂肪肝的恢复与防治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。
三、“脾虚”是导致脂肪肝的直接内因与前提
《素问·经络别论》云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津四布,五经并行。”脾主运化,输布水谷精微于周身及经络,为后天之本。脾主湿而恶湿。脂质、津液的生成与转化皆依赖于脾的健运、输布。若脾气虚弱,健运失司,则水谷无以化生气血精微,反成脂浊贮留体内而为患。故《脾胃论》曰: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”若或饮食不节、嗜食生冷酒醴、饥饱失常,或感受湿热疫毒等,均可损伤脾胃,而使脾之运化、主湿的生理功能失常,导致脾虚不运,升降失司,水谷不化,湿邪内聚,日久凝为痰浊。故有“脾为生痰之源”的说法。
《金匮要略》指出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若由情志所伤,肝失条达,肝气郁结,木旺侮土,土壅木乘,而致脾虚肝郁、水湿不化、凝聚成痰。痰阻经络,血行不畅即生瘀,痰瘀互结,痹阻肝络,则是症由生。朱丹溪云:“自气成积,自积成痰,痰挟瘀血,遂成巢囊。”此可是对脂肪肝形象而精辟的论述。脾胃既为水谷之府,气血之源,而在病理上又是湿浊毒邪之宅,痰瘀所患之源。所以脾虚是导致脂肪肝直接和必然的内因。健脾化湿以杜痰之源,亦为其不可忽视的治疗要点。
四、“化脂舒肝丸”化痰祛瘀,标本兼治
根据脂肪肝形成之“三要素”及本虚标实、痰瘀互结的病理机制,以肝脾同调,痰瘀兼治的法则,笔者自拟“化脂舒肝丸”,对各型脂肪肝、高脂血症及代谢综合征之肥胖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均可获显著而稳定之疗效。而且还可避免降脂西药所产生的多种副作用。
“肝郁”、“食滞”、“脾虚”,三者相辅相成,互为因果,且相互为患。现代研究表明:肥胖与高血脂是脂肪肝重要的前驱体征和病证,也是脂肪肝最直接的危险因素。依“久病必有瘀,顽症从痰治”及“治痰注重健脾调肝,治瘀务必疏肝调气”的古训,本丸集疏肝解郁、活血逐瘀、健脾化湿、祛痰泄浊于一方。由柴胡、郁金、三七、丹参、何首乌、山楂、苍术、半夏、姜蚕、瓜蒌、大黄等二十余味地道纯正中药精心配制而成,因本症为慢性久病之“痼疾”,当以丸药缓图方可见功。
方中柴胡、郁金、三七、丹参等具疏肝解郁、活血化瘀之效。山楂、大黄、厚朴、枳壳、莱菔子等有消食导滞,通腑泄浊之功。苍术、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泽泻等可健脾理气,化湿祛痰。首乌、枸杞、白芍、决明子等补益肝肾、扶正固本。
现代药理研究:柴胡不仅是疏肝解郁之良药,而且有很好的保肝祛脂作用,柴胡注射液治疗高脂血证、脂肪肝、降低TG、恢复肝功能,均有明显效果。
大黄有较强的降脂减肥作用,能使血清甘油三酯(TG)、总胆固醇(TC)和过氧化脂质(LPO)水平明显下降。丹参养血活血,改善肝内微循环,对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,能使TC和LPO迅速下降,是活血化瘀,降脂护肝的要药。何首乌含有丰富的卵磷脂,可阻止胆固醇在肝内的沉积,保护肝细胞活性,能使血清游离脂肪酸及肝脏过氧化脂质显著下降,明显降低TG、TC水平。三七,不仅有较好的活血通脉作用,更可以阻止肠道对脂肪的吸收,能增强脂质代谢,降低总胆固醇、甘油三脂之含量。山楂和山楂酮能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丙二醛(MDA)含量,增强红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的活性,抑制脂肪过氧化物,提高抗氧化能力,预防脂质代谢紊乱。山楂不仅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,还可减少脂质在器官上的沉积,对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。葛花是传统的解酒药,研究表明:葛花可以增强人体对乙醇代谢酶系的活性,有利于乙醇在体内的代谢,提高肝细胞中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,有利于机体解毒功能的发挥,从而减轻乙醇对肝脏的毒性。
大量临床实践表明,本方健脾疏肝,祛痰化瘀,降脂泄浊等功效明显确切。不仅可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、脂肪肝之甘油三酯(TG)总胆固醇(TCH),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含量,升高高密度脂蛋白(HDL-C),而且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,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,谷氨酰转肽酶(r-GT)迅速降低,恢复和健全肝功能。
小结:脂肪肝是指因各种原因致肝脏代谢调控功能障碍,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,使脂肪在肝细胞内贮积过量的临床病理综合征。其病机尚未完全明确。一般公认:代谢综合征之肥胖症、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等“胰岛素抵抗”与其密切相关。作为机体脂肪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,肥胖基因产物“瘦素”,其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、深化。迄今为止,西医学对本病还没有真正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。中医将本病归属于“胁痛”、“积聚”、“痞气”、“痰阻”等病范畴,而以宏观辩证,整体调节的法则论证。“痰瘀”互结,痹阻肝络是本病证主要的病理机制及辩证核心。“肝郁”、“食滞”、“脾虚”是本病“证治三要素”。据此机理而研制的“化脂舒肝丸”,具疏肝解郁、活血逐瘀、化脂祛痰,健脾泄浊之综合疗效。远远优于西药及其它同类中药产品。
化脂舒肝丸方
赤白芍各100g、北柴胡70g、郁金100g、全瓜蒌150g、炒枳壳100g、厚朴100g、白茯苓150g、决明子150g、姜半夏100g、桔红100g、生甘草60g、丹参150g、苍术100g、干地龙80g、泽泻100g、生山楂100g、炒山楂100g、甘枸杞150g、莱菔子100g、川黄连70g、生大黄100g、生首乌100g、三七粉120g、荷叶120g。
共研粉末 做水丸
每日3次每次10g 白开水吞服 3个月一疗程
作者:刘昌尧,男,汉族,中医内科主任医师。1943年9月出生于湖北天门四代中医世家。从医40余年,早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,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。目前研究方向:中西医结合慢性肝病的深化探讨于研究。


版权所有: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会   电话:020-85583372   邮箱:m131411819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