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 位置: 中医医学研究 >> 论文论著 >> 正文

冯氏医家与按炭舌疗法

作者:胡传秋 阅读:1461

 

(一)冯氏医家与按炭舌疗法
 
祖国医学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,她总结了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,内容丰富。推拿是祖国医学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。中医十二科又称导引按跷,推拿又称“按摩”,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民间疗法,又是一门有发展前途的医疗科学,从有人类活动开始,人们为了求得生存,就要不断的从事劳动,并与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,艰巨的劳动使损伤和疾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威胁。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,按摩能使痛疼减轻或消失,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认识了推拿对人体的治疗保健作用。
自从人类认识到推拿的作用以后,就有目的地把它用于医疗实践,并不断加以总结,逐渐形成了推拿的治疗体系。我国这一体系的形成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两汉时期,当时就两部医学巨著,即《黄帝内经》和《黄帝岐伯按摩十卷》。这两部书第一次完整的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,确立了推拿作为一门医疗方法,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《素问.异法方宜论》说: “中央者,其地平以湿,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。其民食杂而不劳,故其病多痿厥寒热,其治宜导引按跷者,导引按跷亦从中央出也。”这里的“中央”即我国的中部地区,相当于今黄淮海地区。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已经有关于“膏摩”的记载。由此可见,我国在秦汉以前,推拿疗法已被普遍应用。
冯氏“按炭舌”疗法,在安徽皖北提起按炭舌疗法几乎是家喻户晓,无人不知的,而祖传从事按炭舌疗法的冯氏医家,有紧紧和按炭舌疗法的美誉连在一起,群众亲切称是冯家称为“冯一按”。冯氏按炭舌疗法是中原农村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,此疗法方法简单,效果好,无副作用,简明易学,因为就三个穴位,“嘴巴尖”“天容穴”“崇骨穴”。诊断,在两侧天容穴处是否有“豆瓣状”或者“豆芽瓣状”颗粒等。治疗手段以手法为主。这样构成冯氏按炭舌疗法手法简便,疗效明显两大显著优点。而受到群众的称赞。从清朝年间开始,冯氏按炭舌疗法就在广大群众中传开,慕名而来的患儿也日益增多,据现在已经100岁祖母胡冯氏回忆 ,1922年胡冯氏的曾祖母在当时患儿都来自方圆几百里的地方。胡冯氏先生经历新旧两个社会,给患儿按炭舌90余年,目前仍然从事按炭舌疗法工作。在几十年的工作中,祖母胡冯氏先生, 对技术精益求精,练就了一套精良的按炭舌术,以她娴熟的手法,捷健的动作,明快的节奏感,而成名于群众中。已经百岁的祖母胡冯氏现在还在坚持给患儿按炭舌疗法,并决心利用有生之年把冯氏按炭舌疗法的宝贵经验总结出来,献给广大群众,为儿童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。      ·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按炭舌疗法的源流
 
“按炭舌”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、卫气营血、经络学说为理论,通过按炭舌疗法对小儿三个穴位的良性刺激,而达到治疗小儿腹泻的一种疗法。因此它是广大农村中医推拿疗法在儿科方面的具体运用。是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按炭舌疗法就是按摩疗法,在祖国的医学史上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甚至可以这样说,她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最早手段。
按炭舌疗法起源可追朔到1400多年前的晋代,葛洪在其《肘后方》中记载“使病人伏卧,…… 该疗法在安徽省皖北民间广为流传。冯氏“按炭舌”疗法是以双手两拇指与食指节提捏耳垂下(手太阳经)双侧“天容”穴处经皮;足阳明胃经奇穴“嘴巴尖”经皮(此穴在嘴下巴尖处,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会于此处)及督脉之经外奇穴,后脑勺的崇骨穴(此穴与手足少阳太阳会与此处)两至三次,使其皮经发紫,操作完成,简单易行,手到病除。其功夫全在医者手中。关于“按炭舌“疗法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临床报导。
按炭舌疗法发源于安徽皖北地区,起始于清朝中晚期,在家族内部秘传,至今已有七代,是黄海地区中医养生保健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。是安徽皖北本土推拿捏积重要流派。事实上,在民国时期当婴儿腹泻不止时,说是起炭舌子了,《医宗金鉴》曰小儿泄泻认须清,伤乳停食冷热惊,藏寒脾虚飧水泻,分消温补治宜精。(小儿炭舌主要是由小儿还吃母乳者,大人 甘厚油腻,生冷寒凉食物引起。或者小儿不吃母乳者,小儿甜食、油腻、生冷食物引起的。小儿在风口玩耍受风寒引起。再或者小儿受惊吓同样引起上症)。在解放前治疗炭舌要找懂行先生的在太阳傍落时按炭舌子,用手按舌根儿,边按边说:“双脚踩这洋钱稳如泰山,老爷儿落,炭舌下”。“冯氏按炭舌”,冯氏按炭舌疗法经过其五代传人150多年的研究及改进,集各种推拿手法于一体,已形成一套特有的风格和特点。1、诊断明确。2、选穴少、3、效果佳疗程短,4简便易行,5、不用药无痛苦无副作用,不受时间地点限制。
祖母胡冯氏是冯氏“按炭舌”疗法重要传承人和奠基人之一。生于民国初期的1912年8月16日,身份证号340621191208164424。十八岁时就嫁到胡家。今年100岁,至今还在给小儿“按炭舌”治疗小儿腹泻。身体健康,生活自理,行动自如。
冯氏“按炭舌” 疗法的传承,为了防止外传于不法之人, 不以文字记载,仅凭传承人口传心授。所以无文字资料记载。据冯氏“按炭舌”疗法第三代传人胡冯氏讲:冯氏“按炭舌”疗法的手法是胡冯氏的祖父“冯一按”传下来的。在19世纪二十年代,我祖母胡冯氏幼年时期就跟祖父和父亲学习“按炭舌”疗法,是冯氏家族祖传之法,胡冯氏是冯氏“按炭舌”疗法的主要传承人和奠基人之一。当时旧社会动荡,民不聊生,百姓非常痛苦。胡冯氏的祖父发现有不少病人无钱治病,于是他就用““按炭舌”疗法为小儿解除痛苦,不收病家任何钱物,所以这种疗法受到大家拥护。由于当时社会种种原因,奶奶娘家出了大事,亲人相续逝世,故冯氏无传承人学习冯氏按炭舌疗法。祖母在胡家传授给胡氏子孙,我跟随祖母数年学习冯氏按炭舌疗法,后来经过胡冯氏近九十年经验,累计将近免费义务治疗10多万病人次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三) 什么是起炭舌
 冯氏按炭舌疗法是用来治疗小儿泄泻、疳积的一种按摩疗法,那什么是起炭舌呢?
起炭舌即是指小儿由于饮食不节,停聚胃肠,外受风寒、受惊吓引起的病变,即使小儿泄泻、疳积的总称。主要病变在脾胃,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,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若脾胃受病,则饮食入胃,水谷不化,精微不布,清浊不分,合污而下,致成泄泻。小儿脾常不足,感受外邪,内伤乳食,或脾肾阳虚,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。轻者治疗得当,预后良好。重者泄下过度,易见气阴两伤,甚至阴竭阳脱。久泻迁延不愈者,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。《幼幼集成·泄泻证治》说:“夫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盖胃为水谷之海,而脾主运化,使脾健胃和,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。若饮食失节,寒温不调,以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不能输化,乃致合污而下降,而泄泻作矣。”
感受外邪 小儿脏腑娇嫩,肌肤薄弱,冷暖不知自调,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。若外感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热邪均可致泻,唯无燥邪致泻之说,盖因脾喜燥而恶湿。其他外邪则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,故前人有“无湿不成泻”、“湿多成五泻”之说。由于气候的因素,一般冬春多为风寒(湿)致泻,夏秋多暑湿(热)致泻。小儿暴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。
内伤饮食小儿脾常不足,运化力弱,饮食不知自节,若调护失宜,乳哺不当,饮食失节或不洁,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,皆能损伤脾胃,而发生泄泻。故《素问·痹论》说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伤食泻既可单独发生,更多于其他泄泻证候中兼见。
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,后天调护失宜,或久病迁延不愈,皆可导致脾胃虚弱。胃弱则腐熟失职,脾虚则运化失常,因而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清浊不分,合污而下,而成脾虚泻。亦有暴泻实证,失治误治,迁延不愈,损伤脾胃,而由实证转为虚证泄泻者。
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,一般先耗脾气,继伤脾阳,日久则脾损及肾,造成脾肾阳虚。肾阳不足,火不暖土,阴寒内盛,水谷不化,并走肠间,而致澄彻清冷,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泻。
惊恐伤肝胆二经致使泄泻 ,受惊后腹泻,为黄绿色稀水便,夹有奶瓣,无粘液,易惊少寐,面色青黄,山根、唇际发青,毛发耸立,指纹发青紫。
由于小儿具有“稚阴稚阳”的生理特点,以及“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”的病理特点,且小儿泄泻病情较重时,利下过度,又易于损伤气液,出现气阴两伤,甚至阴伤及阳,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病证。若久泻不止,土虚木旺,肝木无制而生风,可出现慢惊风;脾虚失运,生化乏源,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,久则可致疳证。

版权所有: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会   电话:020-85583372   邮箱:m131411819@163.com